趣聊历史网主要收集和分享历史名人、历史故事、野史秘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田氏代齐中国历史事件

田氏代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预言“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统治齐国的历史舞台。史称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介绍

事件介绍

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 。前545年,田完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高二氏。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田无宇的儿子,即田僖子 )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

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成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田世袭

敬仲完(谥敬仲,名完。)—孟夷—湣孟庄(谥湣孟,名庄)—文子须无(谥文子,名须无)—桓子无宇(谥桓子,名无宇)—武子开、釐子乞(谥武子,名开;谥釐子 ,名乞)—成子常(谥成子,名常)—襄子盘(谥号襄子,名盘)—庄子白(谥庄子,名白)—太公和(谥太公,名和)。

代齐过程

综述

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吕尚于齐地建立了齐国。春秋末,吕氏政权被田氏所取代,从此,齐国的主人由姜姓吕氏演化成妫姓田氏。史称“田氏代齐”。田氏代吕氏,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反复斗争。有和平演变,也有武装斗争,有时隐蔽,有时公开。

从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田完至齐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经历了286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田完至齐当了工正,到田桓子侍齐庄公而得宠,为第一阶段。此间约计122年,在这段时间内,吕氏经历了齐桓公、无诡、孝公、昭公、懿公、惠公、顷公、灵公、庄公九代国君;而田氏经历了陈完、田孟夷、田闵孟庄、田文子须无、田桓子无宇五代。

田完,是陈国陈厉公妫跃(史记误为他)的儿子。田完出生之后,他的父亲陈厉公为他预卜未来,卜辞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将来可能要代替陈而有国家,但又是不在陈国而是在其他国家,不应验在他本人身上,而应验在他的子孙身上。如果是在他国,必定是姜姓之国,四岳之后。事物不可能是两个同时强大,陈国衰弱之后,他这一支将要昌盛起来!借这一卜辞预先制造了陈氏将要取代齐国吕氏的舆论。

陈佗是陈国陈文公的小儿子,文公去世后陈佗的哥哥妫鲍即位,就是陈桓公。妫鲍与陈佗是异母兄弟。陈佗的母亲是蔡国女子。趁桓公生病的时候,蔡国人替他杀死了桓公妫鲍和太子免,立陈佗为君。陈佗即位后,娶蔡国之女为妻,这个蔡女和蔡国人通奸,常常回蔡国去,陈佗也常去蔡国。桓公的儿子妫跃、妫林、妫杵臼怨恨陈佗杀死了他们的父兄,就让蔡国人诱骗陈佗并把他杀了。妫跃自立为君,这就是厉公。陈厉公去世后,弟弟妫林即位,为陈庄公,陈庄公去世后,弟弟妫杵臼即位,就是陈宣公,宣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2年)杀死了太子御寇。田完和御寇相友好,恐怕灾祸牵连到自己,所以,田完逃奔齐国。时在齐桓公十四年即公元前 672年,独立发展。齐桓公吕小白欲任他为卿,田完推辞说:“我这个寄居在外的小臣有幸能够获得宽恕,免除罪过,放下负担,已经是您给我的恩惠了,不敢再接受这么高的职位。”齐桓公遂让他担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大夫齐懿仲想把女儿嫁给陈完为妻,为此事,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说: “是谓凤凰于蜚,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意思是说有妫氏之后代田氏,将在姜姓那里成长。五代之后就要昌盛发达并取得正卿的地位。八代之后,地位之高没人比得上。于是,齐懿仲把女儿嫁给了田完为妻。

田完去世之后,谥号敬仲,田氏世袭其工正之职,田完生穉孟夷,穉孟夷之子闵孟庄,闵孟庄之子田文子须无。田文子须无侍奉齐庄公,深受庄公赏识和宠爱。田须无去世,他的儿子桓子无宇继爵。田无宇初涉政坛,是在齐庄公四、五年(前 550—前449),齐庄公四年无宇力排众议,断然出兵伐卫、晋,并取得了胜利。太史公说: “田桓子无宇有力,事庄公,甚得宠。”齐庄公将自己的女儿孟姜嫁给了田桓子。桓子的父亲田须无去世后,桓子与孟姜共铸铜壶以表悼念。有“桓子孟姜壶”传世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