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历史网主要收集和分享历史名人、历史故事、野史秘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季友(4)(鲁桓公最小的儿子)

季友,春秋鲁桓公季子,即鲁桓公最小的儿子,鲁庄公弟,因手掌中生成一“友”字文,遂以为名,号成季,故称季友,又称公孙友”。

季孙氏生活在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他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了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他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争取了民众,扩大了土地。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为了壮大自己,励精图治,"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节约财力用以招揽人才。所以,他拥有大量私田和大批依附他的民众,并拥有私人武装"甲七千",即7000多人的私家武装,其力量超过了当时鲁国国君。于是,他联合叔孙氏、孟孙氏与以国君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公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因他们同属鲁桓公之后,历史上通称"三桓"。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他增置中军,使鲁国旧有二军变为三军,便三家(孟孙、叔孙、季孙)各征其一,三分公室,并拥立鲁昭公。昭公5年(公元前537年),季孙氏又改为二军,加之叔孙氏、孟孙氏,即是四分公室。季孙氏独得2份。并把公室的军赋抢光。从此,鲁国人民只向季、孟、叔三家纳税,然后三家再向公室进贡。

鲁庄公死后,季友力挽狂澜,一举铲除了祸国殃民的庆父,稳定政局,又打败莒师,立了大功,僖公封汶阳之田及费邑给季友,为鲁国上卿,从此专国政,其后季友的后世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康子等继统治费邑,执掌鲁国,并一度自立费国,直至公元前250被楚国吞灭。西汉初年置费县又成县治所,东汉时又一度为侯国,直到魏孝文帝太和20年(公元496年)费治南迁,才废为故城。

故城自西周起后是姬姓封国、季氏封邑、费县县治、到费治南迁,长达千年。从故城遗址规模,可推测当年宏伟壮观的城郭,富丽堂皇的宫殿,鳞次栉比的店堂和车水马龙的市井繁华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费城古遗址北部的土层中曾先后挖掘出剑、戟箭簇等多种古代兵器,古遗址西南部靠近宁国庄一带出土过镌有“子秋万岁”篆体字的汉代瓦当,古城村一带是古代的墓葬区,先后出土过马骨、铜车和各种玉器,小月河以南是古代居民区,出土的有汉代“无耳灰陶罐”、货币以及各种装饰品。些文物花纹印模清晰,线条抽象,色调明快,记录着古代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发达程度,工艺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古遗址西面原有费阝城湖,与故城毗邻。今已毫无痕迹,仅“水湖”村名,可以证明它在历史上的存在。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正月二十七日,高宗弘历南巡,途经费县,曾题诗一首,名曰《费阝城览古》:

季氏初颁邑,南遗乃筑城。

庶几仆文出,不改井恒成。

无度卑公室,有权擅上卿。

名言思史墨,宜慎器和名。

后代

费姓宗祠

费(Bì 音必)支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季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梁相费泛碑》载:“鲁桓公子季友为大夫,有功封费,因氏焉。”春秋时鲁桓公的第四子季友受封于费邑,子孙以费为氏。这一支来源比较单一,是由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季友而来,以封邑名称为姓。相传,鲁桓公是周文王及周公的后代,在周公长子伯禽被封于鲁后,数传至他,相继担任鲁国国君。后来,他生子二人,其中长子即鲁庄公,在他去世后得以继承爵位;次子即季友,在鲁庄公时以君主胞弟身份执掌朝政。尤其是在鲁庄公去世后,他的权力更为集中,又拥立庄公之子班为君主,自己独揽大权。他的专权引起其他人的不满,一位名为庆父的人乘机作乱,杀死国君,他也被迫逃亡陈国。此后,他在陈国的帮助下回到

鲁国,继续任执政,并立班的儿子申为国君,申亦即历史上的鲁僖公。僖公时,为表彰他安定社稷之功,把国中一个叫做费邑的地方分封给他作为食邑。他及子孙后来也在这一带发展繁衍,再后来又以封邑的名称为姓氏,姓费。

费(Fèi,Bì)姓两支得姓始祖:

①费(Fèi 音沸)姓得姓始祖:费无极。春秋时期的鲁大夫费无极,因受封于费邑,他的子孙以封地名为姓。费无极的后裔“以地为氏”,当时的费邑,就在现在的山东省鱼台县的西南方 的“费亭”,相传就是以前鲁国费邑的旧址,是这一支费姓的最早发源地。望族居于江夏郡,即现在的湖北省云梦县东南部。此支费(Fèi)氏奉费无极为费姓的得姓始祖。

②费(Bì 音必)姓得姓始祖:季友。春秋时期的鲁国鲁桓公的儿子、宰相季友,因受封于费邑,其后世子孙以受封邑作为姓氏。根据《姓氏考略》上说,鲁桓公子季友为大夫,后代因以为氏。这个费邑,现在的位置在山东费县的西北一带,但与山东鱼台县那支费氏来源不同。望族居于琅琊郡,即现在的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此支费(Bì)氏奉季友为费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