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历史网主要收集和分享历史名人、历史故事、野史秘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三国》中各种投降:其中有哪些著名的降将?

时间:2020-11-24 09:20编辑:趣聊历史来源:www.5300tv.com当前位置:趣聊历史 > 风云人物 > 手机阅读

《三国演义》展现了东汉末年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在这段以乱世、英雄、战争、谋略为主题的历史长卷中,人物、事件成为组合这幅画卷的经和纬,交叉重叠,相纽相扣,再加上作者的妙笔生花,更显得惊心动魄,气动山河。

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随着各种势力实力的起伏消长,各式各样的投降成为《三国演义》贯穿始终的重头戏。失败一方的被俘者,有的选择宁死不屈,有的选择无奈投降。多种投降类型,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起伏变幻和统治集团对人才的需求。可贵的是,作者罗贯中匠心独运、有声有色地刻画了不少降将的形象,不是简单地把他们置于被谴责、受拷问的祭台上受审,而是将他们当作活生生的有自尊、有人格的人来对待,从中揭示出战乱时期投降类型的意蕴以及古人对投降文化本身的解读。

《三国》中各种投降:其中有哪些著名的降将?

中国人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将气节、忠义看得比较重。“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等思想一直被当作美德加以颂扬。即使在今天,这些传统观念也饱含着积极意义。当一个民族处于危难关头,当人们为正义而战时,确实需要一种大义凛然、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比如汪精卫、周佛海之流虽有一定本事,但是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苟且偷生,投靠日寇,因而永远的被钉在了耻辱柱上。然而有趣的是,历史上的降将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受到谴责的,投降也并不一定就是遭人唾弃的叛变行为。中国文化的若干因子中暗含了对投降者的宽容。我们的古人对非常态情况下的转变立场,也就是投降,还是能够做一些很有讲究的分析,从而将一些已经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人接纳进历史主流中来,给予一定的地位。忠于谁,投靠谁,既受到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同时更取决于个体大至建功立业、小到立足生存等客观现实。战争瞬息万变,形势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样,对投降者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在整部《三国演义》中就不显得那么另类了。

一、降将的分类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反映和描写投降的情节数不胜数。有的三言两语带过;有的则详细叙述;有的更将其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加以渲染。据统计,有过投降经历的武将多达101人。归纳起来,投降类型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种:

一、感恩而降的忠义之士。此类人物奉守“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原则,坚守“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他们一旦选择了主公,便为其效犬马之劳。唯有当原主公遇难或失意、大势已去之时,他们又感激新主公的知遇之恩,为其效劳,至死方休。如张辽、黄忠等人。

二、见风使舵的反复小人。他们有的苟且偷生,有的厚颜无耻,有的见利忘义。如吕布、孟达之流。

三、挟怨背主的无耻之徒。如侯成、苟安、范疆、张达等背主小人。

四、走投无路、被迫投降者。在现有集团受到排挤、难以立足的情况下,不得已另谋出路,效忠于新的集团,忠贞不渝。如夏侯霸、姜维。

五、诈降之将。这是战争中常用的计谋,以诈降为诱饵。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降将。如赤壁之战中,黄盖献苦肉、阚泽献降书便是最成功的诈降案例。还有,吴国鄱阳太守周鲂诈降魏国、姜维假意投降钟会,他们有的失败了,有的成功了,但都引人入胜。

《三国》中各种投降:其中有哪些著名的降将?

二、降将的写作手法

罗贯中通过对比与衬托的手法,渲染了一个个降将的形象。

假如这位降将在书中未来的地位很重要,且属于正面代表。那么此人要投降,一定不能太过直接。一般要分三步走:一是死忠于旧主以表其“忠”,二是被抓后宁死不屈以彰其“烈”,三是在新主公礼贤下士之后借坡下驴。这样逐步消除读者的心理障碍。

最经典的例子便是关羽了。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时,关羽在民间已经成神,故而涉及关羽这段并不光彩的历史时自然有所顾忌,必须十分小心。关羽虽然兵败被困于土山,兵疲将怯,无计脱身,陷人绝境。但云长性格高傲,绝不会轻易投降,张辽要说降关羽的难度极大。但文远胸有成竹,他说:“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同时又进一步指出:“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则必死;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一席话说的头头是道,把关羽的投降说得合情合理。与此同时,关羽作为败军之将,不仅慷慨言勇,而且还提出了极度苛刻的条件:“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这一番话的中心内容概括起来便是“降汉不降曹”,刻意为自己的变节行为辩护。但作者心知肚明,知道不管关羽如何振振有词,终究不能改变投降的事实。所以他大肆渲染关羽归顺曹操时的心态、处境、过程,一步步消除关羽投降曹操这一事实带来的负面效应。最终关羽并没有因投降而被丑化,他作为神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动摇。这样的处理是颇具匠心的,读者读起来倒不像是关羽请降,而是在展示关羽“忠贞”的人格。特别有意思的是,为了彻底让关公带上“义”的光环,作者还特意设置了华容道义释曹操,并与前文相呼应。于是,降曹是义,放曹也是义。关公虽然投降,却仍可作为忠义的化身,并不妨碍他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

不过最符合上面那个公式的例子,还是巴郡太守严颜。张飞受命率领一万精兵进入四川,来到了巴郡城下,守将严颜拒绝归降。于是书中详细描写了严颜与张飞的大战,最终严颜被翼德设计生擒。书中写到:“群刀手把严颜推至。飞坐于厅上,严颜不肯下跪。飞怒目咬牙大叱曰:“大将到此,何为不降,而敢拒敌?”严颜全无惧色,回叱飞曰:“汝等无义,侵我州郡!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飞大怒,喝左右斩来。严颜喝曰:“贼匹夫!砍头便砍,何怒也?”张飞见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曰:“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吾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也。”严颜感其恩义,乃降。”先通过详写严颜效忠刘璋,率部抵抗,再者被擒后,张飞“怒目咬牙大叱”想要吓唬他,但依旧宁死不降,最后张飞“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给足了严颜面子,使其能够顺着台阶,风光无限轻松而下。严颜感其恩义,乃降。于是严颜为前部,张飞领军随后。凡到之处,尽是严颜所管,都唤出投降。有迟疑未决者,颜曰:“我尚且投降,何况汝乎?”自是望风归顺,并不曾厮杀一场。之后众将的投降便全部略写,一笔带过。

有正面例子,当然也有反面例子。

《三国》中各种投降:其中有哪些著名的降将?

所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可怜蜀故伎,来舞魏宫前”,刘禅的贪生苟活与刘禅之子刘湛的慷慨赴死形成鲜明对比,为蜀汉的败亡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谯周等大臣面对邓艾大军,建议刘禅投降,刘湛说:“岂可听腐儒之言,轻废先帝之基业乎?”不料后主叱之曰:“汝小儿岂识天时!”刘谌苦谏无效,乃杀其三子,并割妻头,提至昭烈庙中,大哭一场,眼中流血,自刎而死。后人有诗叹曰:“魏兵数万入川来,后主偷生失自裁。黄皓终存欺国意,姜维空负济时才。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

《三国演义》也描写了一些不愿屈膝的失败者,作者也表达了对他们应有的敬意,大死得十分壮烈。

但为了让投降者降得安心,罗贯中并不刻意将杀身成仁者与“弃暗投明”者作认真的对比,而意让读者自己去品评其灵魂的高下与人格的优劣。

吕布谋士陈宫本救过曹操,曹操也并不想杀他。徐州城破后,吕布虽勇,但被擒后向曹操乞命;陈宫虽为一介谋士,却视死如归,“今日有死而已”,“左右牵之不住”,大步流星地往白门楼下的刑场走去,唯恐后头正追上来的曹操改变了主意,乃“伸颈就刑”,着实令人肃然起敬。袁绍兵败,谋士沮授为曹兵所获。沮授大呼曰:“授不降也!”曹操厚待之,留于军中。他竟然盗马欲逃,临死时神色不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趣聊历史排行

趣聊历史精选

趣聊历史推荐

  • 溥仪的后一次婚姻:李淑贤几度想离婚

    溥仪的后一次婚姻:李淑贤几度想离婚

  • 韦后和武则天是什么关系?差点成为第二

    韦后和武则天是什么关系?差点成为第二